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是經常被引用的成語,指的是空談理論,沒有實踐的空言,在實際操作時根本並不奏效。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代,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自小喜愛鑽研兵書,與父親討論軍事理論時,甚至能勝過父親,因此認為自己是軍事天才,十分了不起。但趙奢作為其父親又是大將軍,當然不認同,認為趙括將事情看得太簡單了。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王命令趙括帶兵迎戰。趙括因為過於輕敵,導致趙國四十萬大軍慘敗,而他也被亂箭射死。這就是「紙上談兵」這成語的典故,比喻人只會空談,而不懂實際情況。

  我們會用此成語形容那些死讀書,並無實際經驗、誇誇其談的人。

  到了後,清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這些營務事情,如非親身閱歷,決不能言之中肯。」

三矢之訓

  「一支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扎斷節難,孤掌莫持依,團結方可幹大事。」這是一首兒歌開首幾句,說的就是團結是力量,原來這首歌的典故來自成語「三矢之訓」。

  日本戰國時期,毛利元就有三名兒子。他本打算把繼承權讓給大兒子,但大兒子反對父親隱居。大兒子的能力,亦不如文武全才的兩個弟弟。毛利元就擔心自己死後兄弟三人不團結,就想出了用「三矢之訓」來教導他們。

  毛利元就先交給三兄弟每人一支箭,各人都輕易把箭折斷了,之後他把三支箭合在一起,要他們折斷,但沒有人...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是中國五嶽之首。有眼睛而不懂泰山,比喻見識狹小,目光短淺,堂堂名山在眼前也不知曉。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另在第十一回:「林沖聽了,便拜道:有眼不識泰山,願求大名。」

  「有眼不識泰山」此話還有一段小故事。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手藝巧奪天工。傳説他曾用木頭做成飛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都不下來。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走漏眼的時候。...

業精於勤荒於戲 行成於思毀於隨

  業指學業,精練於勤奮,荒廢於嬉戲;行指品行,成功於思巧,毀壞於隨便。每個人都希望能品學兼優,要達到這境地,必須勤奮和思考,對學業和品行嬉戲與隨便,就會流於失敗。語出自韓愈《進學解》。

  學業由於勤奮而精通,卻可在嬉笑玩耍中荒廢,事情由於反覆思考而成功,但它卻能毀滅於隨便而不經思慮。古往今來,有不少歷史典故說明了這個道理。

  西漢時期,匡衡自小喜歡學習,刻苦勤奮,可是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學習。一天晚上,他正躺在床上默誦白天讀過的《詩經》,發覺鄰居家燈火通明。於是,他靈機一...

搏紅顏一笑

  男方極愛女方(紅顏),希望令她開心,於是想盡辦法、不惜代價逗對方一笑,讓她感覺幸福。不過,在中國歷史上,有君王卻因搏紅顏一笑而禍國。

  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幽王甚為喜歡,立為妃。翌年,褒姒生下兒子,幽王對她更寵愛有加,廢去王后申氏和太子,立褒姒為王后,立其子為太子。

  然而,褒姒因為過不慣宮中生活,加上養父被原太子所殺,心中鬱結,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周幽王下令重賞,誰能令...

相關標籤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連發生,廣東俗語有:「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形容詞原來有一個典故的。

  這句話見於馮夢龍《醒世恆言》:「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意思是屋頂已經破掉,偏偏遇上連日下雨,夜晚還下個不停;此外,船隻已經較預定的航行時間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風,令航行變得更慢。真是禍不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