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0/07/2021
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有一座特別的鐵路橋,橋上是火車軌道,橋下是專門為野生動物開闢的「綠色通道」——這就是青藏鐵路的第一長橋,清水河特大橋。2006年通車的青藏鐵路,穿越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因此投入了15億元人民幣(約18億港元)來保護生態,除動物通道之外,還建了人造濕地,列車也用上「環保款」,不會沿途排放垃圾,保護這片「高原淨土」。
為遷徙藏羚羊停工的青藏鐵路
全長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橋,位於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邊緣,因當地處於凍土區,為避免鐵路路基受損,採用了「以橋代路」的方案。大橋底部的1,300多個橋洞,是建設者們特地為野生動物留下的遷徙通道。每年春夏季,成群遷徙的藏羚羊從橋底經過,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像這樣的動物通道,在青藏鐵路沿線共有33個,視動物種群不同,有些位於隧道上方,有些則設計成橋洞和緩坡,橋樑數目為此增加近1倍,這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還是首次。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這些動物通道的使用率達到100%。
青藏鐵路穿越三江源(可可西里)、羌塘等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棲息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動物;鐵路沿線多為高原草甸地區,植被生長非常緩慢,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如何保護生態,是建造鐵路時面對的一大世界級難題。
建設團隊在設計和建造時十分謹慎,「能繞路就繞路」,盡量避免破壞環境。2002年夏季,適逢國家珍稀野生動物藏羚羊產仔遷徙,建設者們主動停工,為牠們讓道。
青藏鐵路 建造8萬平方米人工濕地
古露車站,地處西藏那曲縣古露濕地附近,建設者們一邊建造鐵路,一邊打造了一片佔地8萬多平方米的人工濕地,比原本的濕地更大,吸引着愈來愈多的黑頸鹤、黃羊等野生動物來來去去。在完工兩年後,濕地草皮移植成活率超過98%,已與高原自然濕地渾然一體。
開進西藏的列車也與眾不同,洗手間和垃圾收集裝置都是特製的,不允許沿途排放污物和垃圾,而是集中收集到車底的污物箱、污水箱裏,到了格爾木車站再集中進行清潔和垃圾回收。
據統計,截至2006年,青藏鐵路用於環保的投資已超過15億元,佔工程總投資的約十分之一,如此大的投入,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還是第一次。
延伸閱讀:吸着氧施工 青藏鐵路征服「生命禁區」
延伸閱讀:從馬隊到火車 青藏鐵路鋪就「圓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