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不如從命

  婆媳問題是現代人經常都要面對的難題,但原來早在宋朝也已經有故事是講述古代的婆媳關係?這個典故的來源就是我們現代經常用到的「恭敬不如從命」。

  宋釋贊寧著作《筍譜》中,有一個婆媳故事。故事是講述某家婆婆對媳婦誅多挑剔,一天婆婆叫媳婦煮筍湯,其時是冬季並不是筍成熟收割的月份,但媳婦仍然答應婆婆的要求,因為她知道要順從婆婆的意思,那怕找其他食材充當竹筍也照辦。就此《筍譜》載﹐這正是「古語說:恭敬不如聽從命令,受教不如順從。」

  但文字隨着時間而演變,「恭敬不如從命」已經由古代著重服從命令,演變成為客套語﹐多用於接受對方禮物或款待時,表示謙遜的客套說法。

  例如,這名長輩為了祝賀這對新婚的年青人,不惜準備價錢貴重的純金擺設作賀禮,所謂恭敬不如從命,這對年青人雖然不好意思,還是收下這份厚禮。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詩文中的名句,往往描寫細膩,加上朗朗上口,能承受時間的考驗,至今仍受人喜愛,「醉翁之意不在酒」便是一例。醉翁明明已經喝醉,為何在意的竟然不是杯中物?

  出自宋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坐落安徽省,四周群山環抱,景色怡人,有中國四大名亭之譽。《醉翁亭記》花了不少篇幅寫境,太守在亭中會友喝酒,歐陽修相信這並不因為美酒,而是為欣賞山水之景。

  其後,「醉翁之意不在酒」又有做事別...

君子不記小人過

  君子是古代社會中極為高尚的性格象徵,也是完美無瑕的典範,所以不會與小人一般見識。對於小人的過錯,大量的君子絕不會放於心上的。

  正如《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解作謙卑)以出之,信之成之。君子哉!」而「君子不記小人過」指君子量度寛宏,能夠忍耐,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事情,小人對自己的不好,都會忍耐和寛恕。相反,小人正是無德智修養的人,此處就凸顯了君子的高尚品格。這亦有另一說法,是「大人不記小人過」,意...

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山代有才人出」是指每個時代有傑出的人才湧現,讓這個非凡的時代繼續輝煌下去。

  舉例說,這支由一群青年人組成的樂隊紅遍香港,受歡迎情況遠遠超越以往的樂壇巨星,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不要少看年青人啊!

  原文來自清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內容是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過長時間傳誦,至今已經失去了新鮮感。反而代代也有具備才能的...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勤學苦練是中國人的傳統精神,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自《禮記.學記》的諺語,就是體驗中國人傳統精神的寫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為器皿。人不經過培養﹑鍛鍊,就不能成材。

  關於「玉不琢,不成器」,背後有一個故事值得一看。從前,楚國有個人叫卞和。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琢磨過的玉石,將之呈給當時的楚厲王。然而,皇宮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這塊玉石仍得不到人賞識。卞和失望的抱着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後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