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5/06/2021
香港地少人多,香港樓價及房屋議題,一直是香港社會問題癥結。90年代初,樓價不斷攀升,港英政府為解決住屋問題,1993年6月推出「夾心階級住屋計劃」(下簡稱「夾屋」),沒料到後來一度成為夾屋業主的噩夢,不到5年時間便寫入香港歷史。
金融風暴挫香港樓價 業主上車變負資產
香港歷史上,推出過一項名為「夾心階級住屋計劃」的公共房屋政策,顧名思義,是希望協助收入不足夠買私人樓、但又不合資格申請公屋或居屋的「夾心階層」上車,由港英政府委託房協執行;政府先以5折地價把土地批予房協,由房協負責興建,再以折扣價把單位售予合資格(月入2至4萬元,1997年調升至3至6萬元)的中產家庭。
1994年,房協推出首個位於青衣的「夾屋」宏福花園試水溫,當時樓市欣欣向榮,儘管供樓利息高企,接近十厘,但價錢比私樓平三分一至一半,具吸引力,市民認購反應踴躍。最終項目超額申請4倍,房協因此加碼,把夾屋興建數量提升至5萬個。
沒料到,幾年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將香港樓市重創,香港價樓急挫,以「樓花」形式入市的夾屋買家,甫上樓便淪為「負資產」。特區政府於1998年叫停項目,推出僅5年的夾屋便告終。
當年香港樓價大跌,銀行對夾屋估價嚴重不足,很多業主手上只有一、兩成首期資金,大失預算,很多人被逼撻訂。一批夾屋業主組成「夾屋準業主權益關注組」(後改稱「夾屋大聯盟」)與房協談判;房協遂於1998年為夾屋承擔「二按」,提供5年免息免供,與業主共渡時艱。
香港樓價遇沙士創新低 失業供樓壓力大
可惜,捱過5年免息免供期,樓價非但「未見家鄉」,還遇上比金融風暴更可怕的沙士大跌市,樓價再創新低,一些人因疫情失去工作,加上夾屋二按還款期展開,讓業主百上加斤,甚至申請破產。
當年港英政府構思夾屋,政策有欠周全。有別於房委會的居屋,房協的夾屋買家申請樓按,並未獲政府擔保;夾屋設五年禁售期,即使加按套現亦要先補地價,流轉性低,在經濟逆轉情況下,弊端清楚顯現。汲取了夾屋經驗,後來政府推出的資助房屋,政策條款亦見優化。
近年香港樓價再次登上香港歷史新高,當年的夾屋業主捱到今天,總算守得雲開。然而,一些人的資產升了上去,很多人依然不得其門而入。由殖民時代到回歸,無殼蝸牛只能繼續望樓興歎。
延伸閱讀:由石硤尾大火而起的香港公共屋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