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訪港萬人空巷 香港文化中的集體回憶

撰文︰潘少權

  「披頭四」,Beatles的中譯,把其反叛特質表露無遺,貼題貼地,傳意傳神。那一年,披頭四訪問香港,數千人迫爆啟德機場,成為香港文化的標記。他們歇斯底里迎接超級偶像;那一刻,香港年輕人一代和世界接了軌。那是1964年6月8日。

利物浦樂隊風靡全球 披頭四影響香港文化

  1957年初,幾個英國利物浦年輕人,約翰連儂(John Lennon)、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靈高史達(Ringo Starr)和佐治夏里遜(George Harrison)組成「披頭四」。幾個高中生剛開始時在利物浦酒吧表演1小時,他們賣力,卻不能說是受歡迎。

圖為1964年6月披頭四在香港召開記招的情況,前排是佐治夏里遜(George Harrison),後排(右起)依次為約翰連儂(John Lennon)、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及代替靈高史達(Ringo Starr)的臨時鼓手占美尼高(Jimmie Nicol)。和(圖片來源:AP)

  當時德國漢堡有夜總會不想學一般酒吧以脫衣舞孃招徠,希望試試新表演模式,吸引年青人。於是從利物浦請了這四名年輕人,他們酬勞不多,夜總會音效也不好,觀眾也不是什麼知音,只是一班買醉的人。但對這幾個年輕人來說,可以旅行、可以表演,還有源源不絕的啤酒和美女。

  John Lennon曾說,正因為他們是外國人,不得不賣力演出。跟在利物浦不一樣,利物浦唱1小時,每一場唱的都是一樣。但在漢堡,他們有時要連續唱8小時,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就是怕觀眾厭倦。

  他們在漢堡,學到的不只是毅力,而且是什麼歌都要唱,搖滾樂、還有爵士樂,而且舞台經驗紮實。當披頭四在1964年登陸美國,別人看是一炮而紅,但他們之前已經唱了超過1,200場,都是現場演出。

  不斷練習、不斷演出,為他們音樂表演奠定基礎,但距離成功,仍要天時地利。

1964年6月9日的《南華早報》記錄了披頭四訪港的盛況。(圖片來源:Getty)

狂野放浪受年輕人崇拜 改變香港文化

  第二次大戰後,整個世界,尤其歐洲,一切由零開始。過去幾百年崇尚的權威皇道、歷史和文化價值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60年代,戰後出生一代可算是新時代第一人,他們剛好十幾歲,傳統舊世界、保守價值觀,已經無法滿足躁動新一代。

  當年香港人仍在聽粵曲南音,這些音樂已無法打動新一代。他們年輕反叛、拓落不羈,披頭四熱情狂野的音樂和放浪形骸的表現,既填補那一代人的空虛,亦為他們的苦悶打開一扇窗。披頭四不只是一隊樂隊,他們的音樂和衣飾,既是年輕人爭相模仿的潮流時尚,又是他們崇拜學習的生活態度。

  延伸閱讀由賀歲片《家有囍事》看香港流行文化

1964年披頭四訪港行程包括為「香港小姐x世界小姐」比賽擔任嘉賓。圖為1964年6月8日約翰連儂(John Lennon)與香港小姐參賽者握手情況。(圖片來源:AP)

  當年披頭四在樂宮戲院(今美麗華酒店)演唱門票,賣30至75元;那可以是一般小市民半個月薪水;但兩晚演出共4,000門票,一掃而空。一個東方殖民統治社會的年輕人,突然之間和西方流行文化拉上邊,香港人不一樣了,香港文化起了變化。

  Beatles的音符,代表一個時代,香港人也對上了嘴。 Beatles是60年代流行文化象徵,改變香港文化,是香港年輕人走向西化的啟蒙。

披頭四的約翰連儂(John Lennon,左)、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右)與香港歌迷合照。(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重溫荔園集體回憶 你坐過叮叮船嗎?

夾心階層置業遇金融風暴及沙士 推5年寫入香港歷史

香港茶餐廳|港式鴛鴦源自中醫概念?黃家和:沖鴛鴦比沖奶茶更難

2008年香港暴雨 大澳斷路斷水變「孤城」

香港歷史上的銀行擠提潮 促金管局成立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