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7/06/2021
36年前(1985年)6月6日,在香港及全球擁有51間分行的海外信託銀行,因虛假借貸導致虧損爆煲突然停業,市面人心惶惶,擔心血本無歸,成為60至90年代香港歷史銀行擠提潮的一筆。
海外信託銀行當其時是香港第四大本地銀行,在業界有一定地位。為穩定銀行體系及市民信心,港英政府當年今日(6月7日)在立法局召開特別會議,三讀通過特別法例,動用20億元外匯基金接管,銀行在數日後恢復正常,重新營業。
最大華資恒生銀行擠提 滙豐銀行入股成香港歷史大事
昔日香港銀行擠提屢見不鮮,尤以60年代最嚴重。1965年,小型銀行明德銀號因地產放款過度而倒閉,引發社會恐慌,是香港歷史上較嚴重的金融新聞。明德銀號倒閉,動搖市民對華資銀行的信心,多家華資銀行出現擠提,就連香港最大華資恒生銀行亦不能倖免;提款人龍由中環總行延伸至皇后像廣場,恒生一天內被提走8,000萬港元,佔總存款額六分之一。
翻查香港歷史上的報章報道,面對擠提人潮,當時港英政府需由英國緊急運送大量現鈔抵港,財政司更一度限制市民提款,每戶每日只限提出100元現鈔。一些銀行為證資金充裕,把大疊大疊的鈔票放在銀行大堂展示,但仍未能釋除市民疑慮。最終,恒生銀行將51%股權售予英資滙豐銀行,事件才得到平息。
香港回歸前途談判 引發擠提 政府注資接管
80年代初,中英就香港回歸前途談判,引發港元危機,恒隆銀行擠提,同樣要港府注資緊急接管。由1985年海外信託銀行的假帳、1989年六四引發的信心危機、1991年國際商業信貸銀行清盤倒閉、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引發港基銀行風波,銀行擠提時有發生。
1993年,港英政府將外匯基金管理局及銀行業監理處合併,成立金融管理局(簡稱金管局),進一步穩定及監管銀行金融體制。回歸之後,政府在2006年推出存款保障計劃,向市民提供10萬元的存款保障;金額更於2011年增加至50萬元,市民積蓄有了更大保障,銀行擠提漸漸寫入香港歷史,再沒那麼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