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

  古時有關清明節的詩詞不少,其中這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寫清明節時遊人的景象,怎樣理解呢這句詩呢?

  這兩句出自宋代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後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節,遊人為了尋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這兩句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充滿歡愉熱鬧的氣氛。

  這首詩還有兩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描繪了傍晚時分的寧靜。當遊人們帶着歡樂的心情離去後,西湖的楊柳在微風中搖曳,流鶯在枝頭婉轉歌唱,營造出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古人在清明節掃墓,是怎樣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將清明節掃墓的場景形象地展示出來。

  首兩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描繪了清明時節的典型場景。詩人站在遠處,看到南北山頭的墓地密布,人們紛紛前來祭掃,場面繁忙而莊重。一個「紛然」寫出了祭掃人群...

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古代農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為甚麼呢?

  傳統上,清明節的天氣,預示一年的農耕,是人們十分重視的重要節氣。

  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諺語,就是「清明晴六畜興  清明雨損百果」。

  意思是清明這天如果放晴的話,就預示整年作物豐收、牲畜興旺;相反,清明節下雨的話,各種果樹和作物,產量品質便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清明南風夏水多

  清明是中國第五個節氣,與中國農耕息息相關。在福建地區清明節就有一句農諺:「清明南風夏水多,清明北風夏水少」,是甚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明這天刮南風的話,說明此時氣溫較高,雲層也較密,預示當年夏天降水比較多,相反,如果當年降雨量比較少,便不利農耕。

  這個又與一句老農諺不謀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相關標籤

閻王易見 小鬼難纏

  「閻王易見,小鬼難纏。」是說,有時候地位更高者或許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歡刁難別人。

  這句話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閻王好見,小鬼難當,旁邊若有人幫襯,敲敲邊鼓,用一個錢,可得兩錢之益。」

  這個說法套用在現實中,「閻王」就是用來指代大人物或負責人,「小鬼」則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時直接與大人物對話,或許更好溝通,辦事效率也高;反倒是無名小卒更喜歡刁難人,往...

春雨貴如油

  踏進春天,大家可能對濕悶的天氣感到煩悶,不過對農夫來說,春雨是非常可貴的,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

  這種說法在宋朝已出現。宋《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油能夠點燈、煮菜、生火、取暖,是賴以生存的用品,在古時頗為昂貴。

  春天下一場雨,是喜雨,能潤澤大地萬物,像油一樣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說:「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對春雨的重視。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