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香港歷史 1984年最大英資財團怡和遷冊

撰文︰潘少權

  香港在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未簽定前,中英談判曾一度觸礁,社會瀰漫憂慮甚至恐慌氣氛。想不到是,當時香港最大的英資財團──怡和,竟於1984年3月28日怡和宣布遷冊至百慕達,翌日恒生指數急挫62點,跌幅超過5.5%。

回顧香港歷史 怡和遷冊衝擊「97回歸」信心

1984年3月28日,怡和宣布遷冊至百慕達,消息震撼全港。圖片正中央為怡和主席西門凱瑟克。(圖片來源:《香港英資財團》)

  早在1979年,港督麥理浩往北京試探中國對1997年後香港的立場,當時鄧小平已經明確指出,中國必定於1997年收回香港主權,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麥理浩回港後,只講了下半句,英國亦匆忙修改國籍法,取消港人的英國居留權,與此同時不少英資財團正暗地裏計劃撤出香港。

  怡和是香港當時最大的英資財團,業務範圍廣泛,是中環最大地主,交易廣場、怡和大廈(前稱康樂大廈)、歷山大廈、置地廣場、太子大廈等;在銅鑼灣曾經也甚風光,看看銅鑼灣怡和街及渣甸坊名字便知道。怡和大班更長期出任香港政府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可見其對香港政經界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國泰重組 港龍航空寫入歷史

  當時中英談判分開多輪會談,港人都習慣聽到「有益」或「有建設性」的字眼,去形容每一輪談判成果,但第四輪會談後,形容詞欠奉,談判觸礁。1983年底,港人憂慮變成恐慌,湧去超級市場搶購日用品,整個城市人心惶惶。談判毫無進展,港元匯價大幅下挫。港府財政司彭勵治說這是人們對香港前途談判前景不明朗所致;但中方則抨擊英方玩經濟牌,迫中方在談判中讓步。

  那段日子,社會瀰漫憂慮情緒,怡和集團作為香港歷史最長,又是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英資公司,竟然於1984年3月28日突然宣布遷冊,可說是對香港前途投下不信任票,帶來極大衝擊。雖然該集團主席西門凱瑟克(Simon Keswick)說該公司不是撤出香港,只是在百慕達另設一控股公司而已,並且說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內是不明智之舉,但無法釋除疑慮。

回顧香港歷史 怡和遷冊後大行跟風

圖片攝於1973年,當時怡和大廈(前稱康樂大廈)是香港最高建築物。(圖片來源:Getty)

  中方認為這是英國的一次陰謀動作,港府表示只在之前數天才獲知這項遷冊行動,港府既不能亦不會阻止怡和所作的商業決定。

  怡和遷冊影響持續發酵,不少英資大行跟風,將註冊地遷往海外,或將業務轉移。在怡和遷冊後幾個月,港股連續11日下跌,恒生指數下挫163點,跌幅高達17.5%。不過,於當年12月,中英就香港前途於北京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港股乘勢在年底突破1981年的高位。

  延伸閱讀:九龍城寨清拆 「三不管」地帶寫入香港歷史

  之後華資崛起,雖然1997年後怡和在香港影響力減退,但她的業務範圍廣泛,除中環地產王國和金門建築外,有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零售和餐飲業務,例如有惠康、萬寧、7-11便利店、宜家、Pizza Hut、肯德基經營權、美心集團等,另外還有文華東方酒店和香港空運貨站。

往事只能回味 重溫亞視經典作

清潔龍阿德 Vs 垃圾蟲 哪個更反映香港文化?

舊時香港文化教子必備藤條、雞毛掃 你「嘗」過哪一種?

香港地鐵1979年通車 營運40載由本地衝出國際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廠街 銅鑼灣糖街 兩大洋行之爭?北角差點有糖廠?

香港歷史博物館增3展覽「香港多面體」 看油尖旺發展 讀華僑葡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