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8/02/2021
哈爾濱是中國東北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以冬季冰雕、北國風情聞名,同時亦是中國文化歷史名城。哈爾濱火車站作為當地鐵路經濟旳重心,與附近同樣有逾百年歷史的聖伊維爾教堂,雙雙見證着哈爾濱如何由松花江邊的一個中國文化小鎮,慢慢演變成如今一個有模有樣、匯聚多元文化的大城市。
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於一身
哈爾濱位處黑龍江省松花江邊,自古以來曾發展狩獵、漁業、牧業等多項傳統地方文化,後來由與來自中原的傳統中國文化融合,匯聚成多元文化。
直到122年前,中東鐵路工程開展,哈爾濱站自此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樞紐,自20世紀初起,先後直通俄羅斯海參崴、莫斯科、伊爾庫茨克等地,亦有販售前往日本、德國等地的車票,讓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得以融合,擦出新火花。
車站翻新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廣場
哈爾濱火車站自1899年始建至今,總共經歷了6次改造,最近一次的火車站改造計劃在2015年至2018年3年間進行,不但為已有逾百年歷史的中國文化哈爾濱老車站,加入現代化的新設備,包括人臉識別閘機、助檢票閘機等,計劃亦包括新建中國文化廣場、改造附近14條街道以及修繕聖伊維爾教堂等項目。
聖伊維爾教堂見證西方及中國文化歷史
聖伊維爾教堂採用了折衷主義建築設計,教堂塔尖建有6個「雅羅斯拉夫」式球型尖塔,是哈爾濱內其中一個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遠東擴張的沙皇俄國入侵東北,哈爾濱成為中東鐵路的樞紐,以及沙俄的侵華基地,至今還能看到許多中歐「混血」的建築。聖伊維爾教堂就是其中之一,教堂於1908年由駐哈爾濱的俄羅斯帝國軍區司令及官兵捐資修建,原本是俄羅斯帝國外阿穆爾軍區的軍用東正教堂,曾存放陣亡俄國士兵的骨灰,因此被視為沙俄侵華、日俄戰爭的歷史見證。
文化大革命期間,聖伊維爾教堂的6座球型尖塔曾遭移除,惟建築物的本體、教堂內的聖母像、基督復活圖等藝術品均有被保留,並流傳至今。
聖伊維爾教堂於1998年曾經差點遭拆除,後來經媒體報道後,哈爾濱市民才得知原本以為已毀滅的教堂仍存在。目前聖伊維爾教堂已被定為哈爾濱市二類保護建築,並重新安裝了6座尖塔,成為新的地標建築,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