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9-09
中秋佳節前夕,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9月9日聯合發布嫦娥五號的最新科學成果——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
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令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這次發現的「嫦娥石」有甚麼特別呢?
「嫦娥石」是人類發現月球第六種新礦物
國家原子能機構在發布活動上宣布,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
「嫦娥石」,是除了「廣寒宮」、「織女」、「河鼓」等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之外,月球科學探索中的又一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稱。
「嫦娥石」呈柱狀晶體,是一種新的磷酸鹽礦物,主要成份是鈣、磷,富含稀土,是人類在月球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
「嫦娥石」存在於月球的玄武岩顆粒裏。中國科學家又是如何發現它的?
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創新團隊,透過X射線衍射等高新技術手段,在14萬個月球樣品的顆粒當中,分離出一顆方圓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並成功解譯了它的晶體結構。
「嫦娥石」經國際礦物學會(IMA)新礦物分類及命名委員會投票通過,確證為一種新礦物。這亦是中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核與航天跨行業、跨專業合作的一次成功探索。
「嫦娥石」發現源自嫦娥五號月球樣品
大約兩年前,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攜帶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五號的探月任務,是自 1970 年代以來首度有國家從月球取回「新鮮」的樣本,中國也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成功獲得月球樣本的國家。
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資源部、中核集團等多個單位,獲批承擔月球樣品研究工作,國外科學家、留學生也參加了聯合研究。
目前已在岩漿分異、太空風化、「氦-3」氣體以及生物能轉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這對認識月球的起源和演化,探尋月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實現「零能耗」的地外環境和生命支持系統,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9月9日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會上,中核集團就發布了其他月球樣品的研究成果,包括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嫦娥五號月壤顆粒的形貌特徵,為研究月壤形成,提供了科學依據。
此外,當天公布的另一項月球樣品研究成果,是中國首次成功獲得嫦娥五號月壤中未來聚變能源資源——氦-3含量及提取參數條件,這為中國月球資源評價和開發,提供了基礎科學數據。
「氦-3」這種物質,被公認是高效能、清潔、以及安全的核聚變發電燃料。根據科學界推算,100噸的「氦-3」所能夠創造的能源,足足相當於全世界1年消耗的能源總量,而科學界推算,在月球上蘊藏有上百萬噸的「氦-3」,足夠滿足人類對能源的需求。
延伸閱讀:嫦娥五號「攬月歸來」 順利返抵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