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失傳的故宮建築密碼:古老的「八大作」

編輯︰聞華

     北京故宮,被視為中國古建築技藝的集大成者,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八大作」,這是八種工藝的統稱,是600年故宮延續生命力的建築「密碼」。不過隨着現代社會建築技術發展,這些傳統工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一旦失傳,故宮古建築在修繕時能否保持歷史原貌,就成了一個問題。2016年,故宮啟動專項,用2年時間成功培訓出100多名「八大作」工匠,解決傳承危機。

甚麼是故宮「八大作」?

      「八大作」,即「瓦木石扎土,油漆彩畫糊」,分別指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棚架等)、土作、油作、彩畫作和裱糊作(窗戶等)這8項,又稱「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其下可細分出幾百項不同工藝,從材料到手工,都有嚴格規定,是故宮古建築營造最重要的部分,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故宮八大作
「八大作」工藝是故宮建築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指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作、彩畫作和裱糊作這8項。(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微博)

      經歷600年風雨,故宮古建築仍能保持原貌,「八大作」工匠代代傳承的精湛技藝功不可沒。不過,隨着現代社會發展,這些傳統建築工藝,在生活中的需求愈來愈少,比如搭材作,過去用木頭和麻繩搭棚架,現在用鋼管和螺絲;裱糊作,過去家家戶戶都要用紙張裱糊窗戶和房頂,現在的新建築早已沒有這項需求。

      需求減少,人才流失,上一代工匠老去,新一代卻後繼乏人,「八大作」也曾面臨失傳危機。一旦失傳,對於故宮古建築和文物保護,必定產生重大影響。

故宮首創專項 培養「八大作」工匠

      2015年,故宮開創性提出古建築「研究性保護項目」的概念,將古建築保護、學術研究、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傳承結合在一起,希望打造中國文物建築保護的新一代範本。

      2016年,故宮啟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以養心殿修繕為契機,由古建築專家帶隊,培訓一批傳承「瓦、木、石、油飾、彩畫、裱糊」工藝的工匠。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希望「重新組建故宮古建筑傳統技藝傳承隊伍,建立古建筑修繕隊伍的培訓與考核制度」。

當代中國-文化傳承-故宮八大作
2018年,故宮養心殿正式啟動百年以來首次大修工程,經過培訓的19名「八大作」工匠獲聘用參與修繕,養心殿於2020年重新開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兩年多培訓,共有116名工匠通過考核,當中19位資深工匠獲故宮聘用,參與養心殿百年大修工程。

      同時,故宮於2020年推出《八大作》紀錄短片,希望令更多人了解這些古老工藝,以及故宮600年來的營造修繕之道。

      延伸閱讀:堅固青磚撐起千年建築

九龍壁與「九五之尊」

  九五之尊象征帝位,這個詞出自《易·幹》:「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而紫禁城內就有不少象徵九五之尊的地標,其中一個就是九龍壁。

  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的皇極門外,有一座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的九龍壁,是一座背倚宮牆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該九龍壁建於乾隆三十七年(772年),壁上有九條大龍,正中央是黃龍,兩側各四條行龍。 

  古人把數字分為「陽」和「陰」,陽數之中,九是極數,五則居中,「九五」之制是為天子之尊的重...

王星記扇

改革開放|從公有制、承包責任制到市場化 杭州非遺王星記扇廠浴火重生

2023-10-28

雲遊長城|高精度還原萬里長城 用數碼技術守護文物

2022-06-11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穿魚皮衣的神秘部落 傳承千年的不僅是藝術

2022-05-04
1:40

四大名繡|曾是「給西方的禮物」 古老粵繡融入現代生活

2022-05-01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