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百米極限」 中國「天眼」是這樣睜開的

編輯︰聞華

     射電望遠鏡是人們探索宇宙的「眼睛」,其口徑越大,「視野」越廣;靈敏度愈高,「視力」愈好。目前全世界最大、最靈敏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坐落於貴州喀斯特天坑中,被稱為中國的「天眼」。這個重逾萬噸的「中國天眼」,是怎樣被安放在群山之間,又如何保證「視力」卓絕?數千名中國科學家、工程師和一線工人,用9年時間解答出了這道世界難題。

 

這個難題險令中國天眼「擱淺」

      科學界有句話叫「百米極限」,即口徑超過百米的射電望遠鏡,實現高精度是世界難題。「中國天眼」口徑達到500米,精度達到了毫米級,最重要的一項關鍵技術就是獨特的「索網結構」。

      延伸閱讀:中國「天眼」看穿百億光年

      4,450塊反射面板組成的反射面,如同「天眼」的視網膜;由近9,000根鋼索織成的索網,就如同肌肉和神經,將整個反射面板懸空固定,並控制其變換形狀,可以「無死角」捕捉來自宇宙的訊號。

當代中國-中國天眼-工程
「中國天眼」的饋源艙由6根鋼索牽引,可進行移動,精確定位,收集由反射面捕捉到的宇宙信號。(圖片來源:Getty)

      「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索網工程」,FAST總工程師姜鵬表示。

      要實現反射面板的變形,組成索網的鋼索,對抗疲勞性能要求極高,最大工作應力幅要達到500MPa,是國家標準的2.5倍,也就是每一根鋼索,需要承受31噸至94噸的拉力變化。當時全世界同類鋼索最高應力幅也只有250MPa,國內外都沒有可藉鑒的經驗。在2010年、FAST開工前一年,索網實驗的失敗,險些讓「天眼」工程擱淺。

中國天眼鋼索實驗:從1次到200萬次

      姜鵬對當年的「索網攻關」記憶猶新,形容「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系統、最大規模的索疲勞試驗」。他回憶,時任FAST總工程師、被稱為中國「天眼之父」的南仁東,為找到合適的鋼索,跑遍了大半個中國,一度每天只睡4個小時。

      當時現成的鋼索基本一拉就斷,經過近百次失敗和不斷改進,團隊終於研製出了超高耐疲勞鋼索,在200萬次迴圈載入條件下可達500MPa應力幅,「國際上尚無先例」。

當代中國-中國天眼-工程
2016年7月,建設工人正在組裝「中國天眼」的反射面板,整個反射面由近4,500塊這樣的反射面板組成。(圖片來源:Getty)

      在落差150米、地形複雜的喀斯特天坑安裝「索網」,也是史無前例的工程。

      姜鵬形容,索網的成功安裝,背後是幾千名一線工人的血汗,「六千多根鋼索,裝錯一根都不行。大型機械進不去,洞都靠人工挖,最深的洞38米,掉下一個小石子就會非常危險。」

中國天眼建設 獲69項專利

      從2011年開工建設,2016年建成啟用,到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9年時間裏,中國科學家、工程師們攻克了無數難題,從專利數量可見一斑:發表論文300餘篇,獲得第一專利權人的授權專利69項,其中發明專利39項,實用新型專利30項。

      延伸閱讀:中國「天眼」成果 入選《Nature》2020年10大科學發現

      通過國家驗收後,「中國天眼」將全力投入科學觀測。「希望它的科學成就比工程成就更大,這才是我們期待的結果。」姜鵬說。

當代中國-中國天眼-工程
天眼總控室位於貴州平塘縣,站在屏幕前的姜鵬是「中國天眼」總工程師。(圖片來源:Getty)

      延伸閱讀:世界最大「天眼」成中國旅遊新熱點

      延伸閱讀:共享科技成果 「中國天眼」將向國際開放10%觀測時間

 

相關標籤

「火眼金睛」悟空號 探尋宇宙中的「幽靈」

2030年「隔空傳電」供應地球 中國把太陽能電站建上太空

1:52

感受「地面飛行」 時速600公里磁浮列車5至10年實現載客

全球首條600公里時速高速磁浮 20日在青島亮相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中國種不了榴槤」魔咒被打破!國產榴槤「樹上熟」 香甜飽滿不輸進口?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