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釘的神奇建築 這座風雨橋驚艷CNN

編輯︰聞華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有一座特別的「同心橋」木雕,是香港回歸時,廣西政府送給港府的禮物,其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程陽風雨橋。這座橋位於「世界橋樓之鄉」廣西三江縣,擁有100多年歷史,曾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選為全球最美橋樑之一。風雨橋被視為侗族建築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傳承千年的寶貴文化遺產,集橋、廊、亭於一身,不用一釘一鉚,只通過榫卯結構將一塊塊木頭連接在一起,搭起的風雨橋為行人遮風擋雨,被譽為不可思議的建築奇迹。

 

香港博物館 收藏風雨橋模型

  廣西三江縣被稱為「世界橋樓之鄉」,有約400座風雨橋和鼓樓,始建於1912年的程陽風雨橋,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座。這座橋長約65米,寬逾3米,由5座橋亭和19間橋廊組成,飛簷畫棟,十分美觀。

當代中國-風雨橋-程陽風雨橋
「同心橋」木雕以程陽風雨橋為原型,長2.5米,高約2米,1997年由廣西政府贈予港府後,收藏於香港歷史博物館。(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這些中國最美古橋 你去過未?

      風雨橋是流行於廣西、貴州、湖南等地的侗族傳統建築,主要用木料、石材搭建,與鼓樓一起,被視為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的代表,承載着千年侗族文化,所謂「無木不侗鄉,侗寨必樓橋」。

      三國時期,侗族先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建造技藝傳承至今,幾十米長的橋樑、幾十米高的鼓樓全以榫卯連接,不用一顆鐵釘而能固若金湯。

      延伸閱讀:中國傳統木建築有哪些特色?

當代中國-風雨橋-程陽風雨橋
風雨橋又名花橋、福橋,被視為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的集大成者,因供途人躲避風雨而得名。(圖片來源:Getty)

      這樣巧奪天工的建築,竟然並不依靠精密圖紙和先進機械,用竹籤、角尺、墨斗、斧、鑿等簡單木匠工具就能搭橋起樓。侗族「掌墨師」是建築工程的靈魂人物,身兼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總指揮官等職務,負責丈量地形、設計方案、統籌施工。

      他們用神秘的「墨師文」符號在小竹籤上標記尺寸和加工方法,讓木匠師傅依照標記施工。常用的「墨師文」符號大約有10多個,均為世代相傳,外人看來如同「天書」。

當代中國-風雨橋-程陽風雨橋
鼓樓形似「千層塔」,是侗族民眾的活動中心和議事廳,傳承千年侗族文化。(圖片來源:Getty)

建造風雨橋 竟然不用圖紙?

      培養一位掌墨師並不簡單,通常需要十多年時間,10個木匠學徒中,可能只有1人最終能成為掌墨師。

      隨着時代發展,侗族建築工匠後繼乏人,加上木材來源匱乏等因素,令這門絕技面臨傳承危機。2006年,「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年逾六旬的非遺傳承人楊似玉,自幼隨父親學習侗族建築技藝,有「侗族魯班」之稱,多年來設計吊腳樓、鼓樓、風雨橋、涼亭等侗族傳統木建築超過300座,遍布湖南、貴州、廣西等地。1997年廣西政府送給港府的「同心橋」木雕,就來自他的設計。

當代中國-風雨橋-程陽風雨橋
楊似玉搭建的鼓樓模型,他形容,榫卯結構「讓會呼吸的木材緊緊地連在一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為傳承這門古老技藝,楊似玉於2001年成立建築公司,至今教授300多名徒弟;於2008年自費50萬元人民幣(約60萬港元)將自家房子改造成博物館,展示風雨橋等侗族傳統工藝,免費開放,每年接待遊客超過20萬人次。

      延伸閱讀:傳統木雕重塑動漫人物 福建爺爺成「網紅」

王星記扇

改革開放|從公有制、承包責任制到市場化 杭州非遺王星記扇廠浴火重生

1:19

角色外觀?節日活動?《王者榮耀》特殊方式傳承非遺文化

$24億生意乘風而起 濰坊風箏放飛古城夢想

1:48

走上國際舞台的「活化石」 這種新疆絲綢你見過嗎?

1:40
中國文化-唐宮夜宴

唐俑復活?《唐宮夜宴》再現盛唐時期中國文化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