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06/05/2023
格里希(Werner Gerich)是一位外国人,却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是国企第一位“洋厂长”,更在去世后获湖北武汉市竖立铜像以作纪念。
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引智” 聘外国人参与中国建设
武汉档案局完整保存了当时聘请格里希的原始档案。1984年185号文件是一份关于聘请格里希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会议纪要,当中写道“聘请格里希任武柴厂长,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应当解放思想,以积极坚定的态度把这项工作做好”。
武汉柴油机厂曾经打造出新中国第一部小型手扶拖拉机,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间全国第一间拥有上万部生产能力的农业机械骨干企业,与当时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正面临纪律涣散、管理混乱、产品品质差、浪费严重等问题。
1983年7月8日,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改革开放,邓小平发表《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谈话,提出要聘请外国人参与中国各方面建设,“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人多花了几个钱”、“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
改革开放|格里希担任“洋厂长” 管治有方国企起死回生
格里希是当时其中一位来自西德的退休专家,在武汉柴油机厂担当技术顾问。
格里希在机械製造业方面有丰富管理经验,经过调查研究,他为工厂撰写超过10万字的顾问意见,并提出百多条合理化建议。
当时格里希叹道,如果能够成为厂长,一切经过改变之后,即使只有现有设备,也能使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大大提高。
武汉市外事办得知格里希的想法后,决定响应当时国家政策,破例骋请格里希担任厂长,同时特别成立由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5人协调小组,定期在工厂办公,为格里希在管厂治厂、改革创新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
1984年11月,格里希受聘为厂长,任期两年,中国第一位“洋厂长”正式上任。
针对积弊,格里希第一步就是处理涣散的劳动纪律,他更以身作则,每天都是第一人来到工厂。
对于混乱的管理方式,格里希要求从厂长到管理干部,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深入工厂去解决问题,不能只坐在办公室。
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亦是格里希的的整治目标,结果加插了大量“自己人”的质检科被“大换血”,变成高效率的管理中枢。
格里希管治有方,武汉柴油机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柴油机气缸的杂质从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内、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等。
在格里希的带领下,武汉柴油机厂成功发展外贸,向东南亚国家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部,创造超过1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
此外,格里希更完成撰写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将工厂行政管理系统设计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网络,实行以岗位为核心的结构工资制。
改革开放|引发“格里希效应” 获追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令人遗憾的是,格里希离开后,武汉柴油机厂最终在1998年破产收场。
2003年,格里希在德国逝世,据他的中国友人忆述,在他生命最后几年,大家始终不忍告知真相。格里希曾经提出要回去武汉看看,也被当地正在修路搪塞过去。
格里希的事迹后传至今,不仅因为他使武汉柴油机厂一度重新“活”起来,更重要是他创造了西方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与中国企业成功嫁接的极佳例子。
“格里希效应”对于当时中国要全面推进“引智”工作,具有里程碑作用,是国企引进人材的大胆且成功的尝试。
格里希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人物,在2018年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获追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