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考察|参观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 岭南建筑亮点你要知  

编辑︰黄雅言

  说起粤剧,大家一定听过香港的八和会馆,但其实广州也有一个八和会馆,而且历史比香港的要长。

  广州西关曾是粤剧发展的重要集聚地,已故粤剧名伶红线女也是生于西关;而在2016年才落成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就是全面认识粤剧历史、演变及承传的好地方。这里设有多个展馆,加上极富岭南古韵的建筑群,向大众展现粤剧的前世今生。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以下岭南建筑风格的亮点你就不能不知。

公民科考察|粤剧扎根广州逾百年 被列入世界级非遗

粤剧艺术博物馆由极具岭南园林风格的建筑群组成,园内亭台楼阁连廊舫桥,排阵布局非常讲究;又设有雕塑呈现不同粤剧剧目,获2017年度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学院官网)

  在广州荔湾区有不少现代化的商业和购物大楼,走到恩宁路127号,却有一座充满岭南建筑风格的传统建筑,如同穿越时光隧道一样,这就是粤剧艺术博物馆了。

  粤剧,早期称为广东大戏,是广东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最早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及后更传入东南亚等地;国家首任总理周恩来更曾称赞:“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因此有了“南国红豆”的美誉,也由此可见粤剧与南方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荔湾区,曾经是粤剧会馆林立的地方。早在1868年仍是清政府时期,吉庆会馆在荔湾黄沙落成,是最早的粤剧表演场;八和会馆则在1889年创建,同样位于荔湾黄沙,但在抗战前期遭日军轰炸破坏,到了抗战胜利后,在1946年于恩宁路择址重建。此起,这所八和会馆成为广州地区粤剧中心,其所在的恩宁路上现存不少粤剧艺人故居、戏台等众多文化遗址。

以广东岭南园林风格兴建而成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在晚上灯光映照下,分外迷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2006年,粤剧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09年,粤港澳三地透过中央政府共同申报,将粤剧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民科考察|粤剧艺术博物馆岭南风格 三雕两塑呈现广府工艺

  而广州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正是位于荔湾这个充满粤剧文化传统的地方。

  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园林建筑风格的建筑,分为南北两岸,南岸设有园林、展厅、戏台、剧场等区域,主要是展览、粤剧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动;北岸则为粤剧文物修复、粤剧艺术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

博物馆中心的晚沙湖,旁边就是纯木结构建造的广福戏台,每周都有免费戏曲表演;而取名广福,是为了向佛山的万福戏台致敬。(图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学院官网)

  这里先简介一下南岸的特色园林建筑布局。南岸是博物馆主场馆的所在,主馆地上两层、地下三层,主要用作博物馆展厅和剧院。南岸的布局沿十字轴骨架排列,包括位处中心的晚沙湖,周边采用合院式布局,包括有六组院落,院落之间又有小桥相连,自成独立个体。

  其中,岭南园林的仿古建筑群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还采用了岭南的传统工艺“三雕二塑”,三雕分别为木雕、砖雕、石雕;而二塑则是灰塑和陶塑;这些雕塑设于博物馆的屋顶,将不同剧目的人物活灵活现呈现出来。

三雕两塑是岭南传统建筑的常用构件,这个屋顶的雕塑,讲的是穆桂英的故事,传统工艺也让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官网 )

  整座博物馆的工艺其实还将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融入到广府文化当中,建筑难度非常大。

公民科考察|临水戏台纯木搭建 出自非遗传承人手艺

  这园林当中的六组院落各有名号,分别为别院声歌、普天叹曲、梨园钟声、銮舆载乐、吉庆别馆、琼花畅曲,每院都代表了一个粤剧史上的经典。

  这六座院落当中,其中一个“梨园钟声”指的就是梨园小筑。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唐明皇李隆基常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成为戏班的代名词。梨园小筑内满是岭南芭蕉和李树,地上水纹花街,充满水脉气息。

  整座园林最具特色的就是广福戏台,它是一个临水戏台,典型纯木雕建筑、紫铜瓦屋顶、木面贴金大显舞台气派,而且是由广东省非遗传承人何世良大师所修建。从远处看,戏台就像浮在水面一样,观众则隔岸品茶观戏,是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剧场内设计非常现代化,比美欧洲歌剧院的内笼设计,剧场经常会表演剧目,大众都可以买票入内欣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后再看看北岸的建筑,包括有贺香楼,是北岸主体建筑的入口,贺香楼上更有石湾公仔脊饰,这三幅脊饰分别取材自粤剧名著《香花山大贺寿》、《刘备娶亲》、《郭子仪拜寿》。二楼主要是展馆,设有先进声光电系统,是博物馆功能最完善的粤剧表演舞台。

  延伸阅读:广州永庆坊|遊粤剧艺术博物馆 感受“新派”岭南古韵   

公民科考察|胶片戏服古典衣箱 粤剧艺术藏品逾5000件

  博物馆内另一亮点,是展出的粤剧衣饰;用胶片做的粤剧戏服你见过吗?

绿色胶片蟒袍,见证了粤剧的创意思维,曾掀起了粤剧服饰的潮流。(网上图片)

  “蟒”取材自朝廷的官礼服,是粤剧中王侯、皇帝等角色穿着的戏服,由蟒袍、角带组成。至于为何出现胶片戏服,其中一个说法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当时广东粤剧受到了外来电影艺术的影响,所以粤剧艺人为了吸引观众就把一些胶片绣到了戏服上,在灯光下就能更吸引人的注意力;胶片戏服风靡一时,带动了一代戏服新潮流。

  至2019年,粤剧艺术博物馆馆内藏品数量达5,086件,遍及明清古物到现代作品,戏服戏物见证粤剧的发展。

公民科考察|多媒体视频声音导航 示范唱腔生动有趣

  主馆展览厅内有多种视频、音频,介绍粤剧的历史知识,有戏服穿戴、粤剧唱腔流派等,生动有趣。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在这里都展示出来。

  参观完粤剧艺术博物馆,可以留意一下荔湾街上的粤剧潮流文化。在今天,粤剧艺术在西关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茶楼酒馆、祠堂社庙、公园街头都随时看到人民在唱粤剧。在西关的幼儿园、小学也常见到开设粤剧兴趣班,街上甚至不时看到穿着汉服的市民在逛街,成为了一个既古典又极具潮流气息文化汇聚地。

  延伸阅读:公民科考察|见证革命历程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保留昔日陈设 

内地升学|盘点湾区8大双一流大学 IT工程医学最多 这科内地独有

公民科考察|集多元历史文化身份 陈家祠一大特色百年前扬名欧洲

公民科考察|主打文创电商 创汇谷吸引港澳青年初创有极多交流机会

公民科考察|南沙最早创业平台 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成“创业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