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12/09/2023
经历连番波折后,中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5年后,新中国终于培养出第一批博士,共有18人。
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马中骐不但是其中一人,更是第一人。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由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钱三强院士亲自签发。
第一批博士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马中骐是18人当中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顺理成章亦被指定在学位授予典礼上作为代表发言。
虽然站在“C位”,但马中骐非常谦虚,多次强调自己并不特别:“其实,成为第一个博士,是历史的偶然,总会有第一个,不是你就是别人,这并不说明我比别人强,我只不过是这批人中间的一个而已。”
改革开放|教育制度艰难复常 马中骐“超龄”险失考研资格
回想起这一条“博士之路”,马中骐实在走得不平坦。
恢复高考后翌年,国家亦恢复招收研究生,但设下年龄限制为35岁。
当时38岁的马中骐,虽然修毕过一次研究生,但想要再上一层楼,却已经“超龄”3年。
幸好经过研究后,上级认为在1964年及1965入学的研究生水平高,但没有得到正式培养,应该要给予机会重新考研。
研究生考试临考前,年龄限制被改为40岁,而且上述年份的研究生不受限制。
最终马中骐报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并以绝对优势的成绩被录取。
改革开放|马中骐临危受命 博士论文获权威专家认同
及后新中国的学位制度在1981年正式确定后,教育部决定率先在中科院、中科大、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立博士试点,希望先让一批人试点直接培养成为博士。
成绩优异的马中骐成为中国科学院的试点博士之一。
“当年8月,我得到通知要求在4个月内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论文,这确实是一个挑战。”马中骐希望自己的博士论文能够开辟新方向、研究新问题,于是就将当时最热门的“磁单极理论”作为主攻方向。
马中骐从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在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中得到启发,尝试用其开创的新方法来研究磁单极理论问题。
到了1982年初,马中骐完成博士论文,并获得校方举行答辩会。
值得一提是,答辩委员会的阵容相当豪华,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答辩委员还有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侯伯宇、李华钟等一众国内知名学者、科学家,是当时粒子物理领域最权威的阵容。
面对来势汹汹,马中骐就像平时上课一样从容面对,花了不到一小时就完成报告。
经过闭门讨论,马中骐当场就通过博士论文。
改革开放|马中骐成新中国第一批博士 国家隆重举行授予大会
往后一年多时间,包括马中骐在内的第一批共18人,陆续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国家遂决定在1983年5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大会。
除了马中骐外,第一批博士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苏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李尚志、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中科院院士洪家兴、前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兼博士生导师王建磐等。
第一批博士的诞生,在新中国的教育史、科技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