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追寻尘封历史 文少卿:让无名烈士变有名

编辑︰纪小廷

  2024年,中国古代帝王的容貌首次透过高科技得到复原,引起广泛关注。负责复原的科技人员,是来自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文少卿团队。

  这不是他们工作的唯一成果,除了研究古代帝王,文少卿团队还承担一项重要工作:利用DNA技术,为抗战烈士鉴定身份、寻找亲人。

DNA考古技术 复原北周武帝宇文邕容貌

  200毫克骨粉能告诉我们什么?人类起源、人类历史、古病原菌进化、灭绝动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透过DNA技术得到解答。文少卿正是利用这个技术,进行各种科研工作。

  当中最著名的,要数他带领团队复原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容貌和头像,团队经过6年的反覆尝试,用专门适用于古DNA的捕获探针,从北周武帝肢骨样本上获取了约10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还原北周武帝头发、皮肤、瞳孔等关键特征,“描绘”出宇文邕头像。

  延伸阅读:科技考古|北周武帝宇文邕真实容貌曝光 英年早逝极可能这原因

左图为复原后的宇文邕,拥有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右图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笔下的宇文邕。(网上图片)

  原是鲜卑族的宇文邕,却拥有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棕色眼睛,更符合东北亚、东亚人长相。查阅其族谱,原来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汉人。这一发现,为当时的民族融合提供了直观证据。

为无名烈士确认身份 寻找亲人

  除了关注宏大历史,文少卿亦关心个人命运。

  根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名,超过90%的烈士都是无名烈士。而要为这些无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家人,就要靠文少卿所擅长的DNA技术。

文少卿的研究“脚踩两条船”——一只脚踩在最前沿的生命科学世界,另一只脚则踏进研究人类历史的考古学领域。(网上图片)

  2023年初,文少卿接到山西吕梁市政府的邀请,对当地方山县南村一个烈士墓地进行发掘研究和分子考古鉴定。

  3个月后,文少卿组织起了十多人的考古队来到当地,队员的研究方向跨越分子考古、人骨考古、同位素考古、历史人类学、古环境DNA、病理影像学等不同领域。

十多人的考古团队,在山西吕梁方山南村烈士墓地进行发掘。(网上图片)

  经过8天的作业,49具烈士遗骨重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包括铜纽扣、子弹、步枪弹、玉印章、搪瓷碗、塑料牙刷等90余件器物。根据考古惯例,文少卿团队将烈士遗骸从M1至M49进行了编号,除了一枚刻有王志荣字样的印章,其余48人到底是谁,生前经历了什么,都无从得知。

  虽然只有几十年,但是这些DNA已经降解成很短的片段,为了满足复杂亲缘关系的鉴定,团队为每位烈士的每个样本,都检测了124万个位点。文少卿解释道:“法医遗传标记大概在60个以下的水平,我们要测124万个。因为只有测这么多个位点,才能满足复杂亲缘关系的寻亲诉求。”

  延伸阅读:让无名者有名!这场接力一直在继续

山西吕梁方山南村烈士墓地发掘现场。(网上图片)

  政府的诉求是DNA鉴定,但对文少卿来说,他想做的不止于此。“从我内心来说,我还想通过科技手段去讲烈士本人的故事,我希望烈士能够主动地通过数据来给我讲革命故事。”

  因此,文少卿将单一的DNA寻亲变成了一次综合研究。除了建立DNA数据库,还通过最前沿的三维扫描、计算机及古DNA技术,首次尝试对烈士面貌进行复原。“我觉得恢复他的面容,可能是对他的基本尊重之一。如果我们去看一个烈士,看一个墓碑,如果这个墓碑上有名字,有他的照片,这多好。”

编号变姓名 “铭记过去才能走向未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7月,其中一位烈士的家属找到当地政府寻亲,只知道烈士是寻亲者的叔叔,名为崔海治,在汾孝战役中牺牲时年仅23岁,其他一无所知。

  怎么从骨骸中找到这位烈士?文少卿团队一共检测了140多万个遗传位点,以鉴定复杂的叔侄亲缘关系,经过对比寻亲者的DNA,团队最终确认烈士墓地M19就是崔海治烈士。

文少卿团队为山西吕梁方山南村的49具烈士遗骨复原了样貌,其中编号为M19的烈士确认姓名为崔海治。(网上图片)

  几个月后,当地烈士陵园内立起一块崭新的墓碑,墓碑上的姓名,从编号变成了“崔海治烈士”。

  文少卿将寻亲行动命名为“点亮方案”,他说,这是为了呼唤和吸引年轻人认识、缅怀、纪念这段历史:“我们要铭记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文少卿正观察收集到的骸骨。(网上图片)

女性第一人!董红娟登顶全部14座8000米级高峰

黑暗之中唱出真我 香港视障女高音膺“感动中国”人物

感人至深!香港小商贩靠卖茶叶蛋 40年捐1500万为内地助学

95后小伙夺“世界面包冠军” 靠中国原料征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