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6-26
现今社会,交通方便发达,大家经常去长途旅行,但在古代,远行可能意味数年不归,如果家中有年迈的父母亲,如何是好呢?因此古代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父母仍然健在,做子女的不应远游,即使远游,也应留下方向,即远游的地点让父母知道。问题是孔子在战国时期也周游列国,他是否等于没有遵照此建议呢?现在通讯发达,我们又是否仍要遵守此规条呢?
事实上,孔子的父和母,分别在他3岁及17岁就已经仙游。他的第一次远游,已经34岁。次年到了齐国,待了两年。55岁那年,孔子到了卫国,一年后回到鲁国。第3年再一次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9年的周游列国。因此,孔子远游,都是父母不在人世之后的事。
现在通讯发达,透过通讯软件,很容易就能追踪对方的所在地,亦很容易就能联络上对方,互相沟通,声音、影像一应俱全。在“天涯若比邻”的环境下,即使远游也很容易跟父母联繋,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好像有点过时。
然而,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在父母有生之年,子女尽一点孝道,多事奉在侧,是中国传统强调孝之所在。孔子所说的“不远游”,当然并非绝对的不能远游,而是“不轻易远游”、“不动辄远游”的意思,不要让家中的父母亲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