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5-24
深圳大家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对她的特别之处也觉得平常,很多人就没想过她的“圳”字是什么意思,更不会知道深圳与“大水沟”有什么关系.....。
墟市变超级大城市
深圳已是拥有1,700多万人口、GDP规模达4,000多亿美元的超级城市,后者不单早已超越香港,甚至超越全球大约170个国家。这一切,是从“深圳墟”开始。
从前的深圳墟是广东新安县辖下一个墟市,形成于明朝晚期,或者更早,位置在如今罗湖区东门一带,附近有蔡屋围、曹屋围等十多条村;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纂修的《新安县志》便有关于深圳墟的记录。
香港也曾经属于新安县管辖,那时《新安县志》关于墟市的叙述,也有提及香港,例如“大步头墟”(大埔墟)、圆朗墟(元朗墟)等,惟这是题外话。
“圳”是客家方言字
深圳墟的“墟”字好理解,就是市集,那“深”和“圳”呢?
据报道,原来这一带的居民不少是客家人,在客家方言中,圳指的是田边水沟;此处水泽密布,其中一条水沟特深,所以有了“深圳”这地名,也就是“深水水沟”之意。这名字很乡土吧?
因为“圳”是方言字,较为少见,带有“圳”字的地名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和台湾的客家地区,故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外地人什么不知这字该怎么读。当然,现在深圳已无人不识,应该不再有人读错了。
至于这条让深圳得名的水沟(圳)具体在哪里?有网文提到是从深圳的银湖到深圳笔架山东侧,一直延伸到深圳河;也有网文称这“圳”就是深圳河,但深圳河似乎比“水沟”大了很多......。
铁路改变深圳命运
民国初期,新安县改称宝安县,此际深圳墟也因为九广铁路兴建和设立深圳站,得到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深圳墟改墟为镇,当局并因为深圳镇交通便利、发展较佳,于1950年代把宝安县城从南头(现在南山区)迁到这里。
1979年3月,宝安在改革开放之初撤县改市,深圳更取代宝安,成为新城市的名称。此后经济特区成立,深圳飞速发展,逐步成为如今的国际知名大都市;这段历史,不少香港人也是见证者。
延伸阅读:国土跨越5时区 中国城市有时差?
延伸阅读:深圳火车站为何没有“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