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2-14
1979年12月14日,福建省崇安县武夷山区首次捕获了一隻长有三个角的雄性“角怪”。这是5种中国髭蟾中的一个品种,在武夷山尚属首次发现。
“角怪”是两栖类动物,武夷山发现的“角怪”学名叫做“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别名中国角怪、鬍子蛙、崇安髭蟾、坑鹅、雷公角怪,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梵净山,是中国特有的珍稀蟾类。崇安髭蟾体长约68至9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并呈扁平状,吻宽圆,吻棱明显,身体上遍布许多不规则的黑细斑。
“角怪”上唇缘每侧有1枚雄性黑色锥状刺,而雌性的相应部位为橘红点,它们的瞳孔呈纵置状,并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缩小或扩大,眼睛的巩膜上半边呈黄绿色,下半边呈蓝紫色,多栖息于海拔800至100米林木繁茂的溪流及其附近。由于“角怪”长相奇特,科研部门皆认为这种两栖类动物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除了外形长得奇特之外,“角怪”的生活习性亦很“怪”。它们生活在高山峡谷和小溪边的狭窄石洞里,平时很少露面,只有在别的蛙类开始冬眠时,它们才出来到溪边活动。求偶时它们会发出一种像是鹅鸣的叫声,以吸引对象。“角怪”的成长周期很慢,它们产的卵要在寒冬的溪水里待一个月,才能变成小蝌蚪,其后再经两个冬天,小蝌蚪方能变成小“角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