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0-27
说到小行星撞击地球,大家会想起物种灭绝?还是世界末日?其实小行星撞击地球不止是科幻片情节,而是严肃的科学问题;它出现机率虽低,惟一发生便可能是灭绝式灾难,所以科学家正研究着防御小行星撞击、拯救地球的方案,而中国科学家最近提出的方案极具想像力,就是“以石击石”。
5至10米直径小行星来袭 每年1次
小行星与地球、火星等行星不是相同概念。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残留物质,目前太阳系内已被确认的小行星已有上百万颗之多,它们直径小至1米,大至几百公里。
多数小行星都与地球互不相干,有机会撞向地球的很少,体形较大的更少。资料显示,直径达5到10米的小行星,平均一年才会进入地球大气层一次,直径50米的则“千年一遇”,直径1公里的更50万年才有一次。
事实上,几米大的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即会被高热气化,肉眼看来是天空中出现“小火球”,最后能落到地面上的碎片少之又少;这些落到地球的碎片,就是“陨石”。
当然,较大小行星经过大气后“幸存”的虽然罕见,但其破坏力却会大得多,且不乏实例。
2013年,一个估计直径17米的小行星进入大气层后,在俄罗斯西部车里雅宾斯克市上空30公里爆炸,导致大量建筑物玻璃破碎,1,400多人受伤。
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河附近发生更恐怖的大爆炸,冲击波震碎近650公里内门窗,2,150平方公里(大约是香港陆地面积的两倍)内的8,000万棵树被夷平。后来科学家的主流说法,是一颗约50米直径小行星在6至10公里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相当1,000颗投下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幸好这次“通古斯大爆炸”发生在没有人烟的森林,只造成3人死亡。
23枚“长征五号”火箭把小行星推走
再把时间推到6,000多万年前,一颗直径9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造成一个直径百多公里的巨坑(位置在现今墨西哥境内),并引发海啸和各地火山爆发,结果包括恐龙在内地球上四分三物种灭绝。
正因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灾难性后果,科学家近数十年愈来愈重视这问题。
西方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曾提出多个防御方案,包括了以核爆、动能撞击、镭射烧蚀、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手段,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令小行星偏离原有轨道。
这些方案各有利弊,例如用核爆方式改变小行星轨道,可能把它炸碎成多个更小的小行星,反而增加地球风险。故分析认为,以目前科学水平,动能撞击可操作性应该最高。
美、欧的太空总署也就动能撞击提出具体试验计划,就是发射一艘飞船,撞击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一个小行星,希望用动能把它“推”离轨道。其中美国的“双小行星重新定向测试”航天器,2021年11月就从加州太空军事基地发射升空,展开首次小行星轨道偏移技术的测试,以提高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能力。
按计划,航天器进入太空后将飞行近一年时间,于2022年9月撞向一个近地“双胞胎”小行星系统中较小的一颗,以改变该小行星的轨道。
中国近年也在这领域着力,2021年4月在“中国航天日”活动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致辞时即把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与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相提并论。
同年10月在广西桂林举行、由中国月球和深空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担任主席的“第一届全国行星防御大会”,亦是旨在促进相关研究。
更超前方案:控制200吨巨石撞小行星
事实上,中国科学家已就防御小行星撞击提出两个方案,第一个是“末级击石”;该方案和西方的动能撞击类似,就是用运载火箭的最后一级撞击小行星,令其偏离轨道。
据中国科学家论证,如果使用中国的方案,要把一个直径约500米小行星“推”至偏离轨道,最多需要连续出动23枚“长征五号”火箭,所需预警时间是十年。这比美国提出的75枚火箭和25年预警时间,要高效得多。
可是“末级击石”也有不足,这么多火箭撞在小行星不同位置,可能破坏其结构,造成不确定性。所以中国专家正研究简化该方案,目标是不久将来,能在10年预警期内,通过发射一枚火箭,改变一个直径140米小行星的轨道。
至于中国科学家接着提出的“以石击石”方案更具想像力。该方案设想在太空中捕捉一个小尺寸小行星,或是在某个小行星上采集一块岩石,再操控这些岩石撞向威胁地球的小行星。
在太空中捕获的岩石的质量可以达到200吨,比“长征五号”的末级的6.5吨大得多,足以显著改小行星的轨道。故有分析认为,它将针直径350米到500米的更大型目标。
不过,“以石击石”难度更高,仍有佷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而“末级击石”或在不久的将来即能实践。
另外,人类对预警期短于10年的小行星,目前几乎是束手无策,如何加强预警和防御,有待科学家们探索,而中国科学家在此将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