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編輯︰許可

  孫家棟在中國航天的地位少人能及,他研發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被譽為「中國衛星之父」;他又是北斗導航系統和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開拓未來。用錢學森的話說,孫家棟就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孫家棟有甚麼故事?

錢學森親自點將 孫家棟挑重擔

  孫家棟1929年生於東北遼寧的教師家庭,上世紀50年代留學蘇聯,學習飛機製造,但回國後因為中國軍事需要,改行從事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發,且很快成為該領域的專家,30歲出頭已是一款中程導彈的總體主任設計師。

  到上世紀60年代,當局在成功研發「兩彈」(核彈和導彈)後,決定發展同樣對中國軍事有重要意義的「一星」──人造衞星。可是文革開始,多位技術負責人都「靠邊站」。此刻孫家棟的能力與智慧,引來時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的錢學森注意,並親自點將由這位年輕人出任人造衞星總體設計負責人。

  延伸閱讀:包攬中國航天4個「第一」 神舟之父戚發軔

孫家棟留學蘇聯前,曾任解放軍空軍的俄語翻譯。(網上圖片)

  臨危受命的孫家棟不負眾望,帶領團隊刻苦攻關,終於在1970年4月23日,把中國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並實現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着、看得見」的目標。中國亦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第5個成功發射人造衞星的國家。這一年,孫家棟才41歲。 

孫家棟頂壓力 移除衛星上毛像章

  這裏還有一段小插曲。文革時期神州大地的領袖崇拜近乎瘋狂,一些科研人員甚至在「東方紅1號」的儀器上鑲嵌毛主席像章以「表心意」,結果不單衞星重量大增,更可能影響散熱、影響衞星姿態。

  這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大家心裏都有數,只是在那個特殊年代,誰也不敢說穿,擔心犯政治錯誤。最終還是孫家棟鼓起勇氣,趁匯報工作的機會向總理周恩來說出情況。周恩來聽後強調「搞衞星一定要講科學」,支持把像章移除,衛星才順利升空。

「東方紅一號」是中國發射的一顆衛星,它工運作了28天,但至今仍運行在地球軌道上。圖為河北一班學生參觀「東方紅一號」的模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後來孫家棟先後擔任中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以及多顆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的總師,他還是北斗導航衛星的首任總設計師。從「東方紅一號」算起,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或總師的人造衛星已超過40顆;中國自主研發的頭100個航天飛行器中,就有34個出自孫家棟之手。 

  延伸閱讀:孫家棟獲「共和國勳章」、葉培建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嫦娥成功奔月 孫家棟喜極而泣

   21世紀初,中國展開探月工程,以「繞」、落」、「回」的「三步走」方式探索月球。在2004年,在衛星事業上已地位超然的孫家棟,在已過古稀之年再次接過重擔,出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很多人為他擔心:大多數人在這年紀都功成身退,為甚麼還冒這個險?萬一失敗了,航天生涯不就蒙上陰影?對此,孫家棟回答很簡單:「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由孫家棟任總設計師的探月工程第一期,共發射了兩顆「嫦娥」探月衛星,其中2007年10月24日發射的「嫦娥一號」成功環繞月球後,在月球豐富海硬着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導彈到人造衛星,再到北斗導航、探索月球,孫家棟的經歷就是一部「中國航天史」。中國「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離世前曾給孫家棟寫了一封信:「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在探月一期工程後,孫家棟逐漸淡出航天一線,但年逾九旬的他,仍時常到北京航天科技大廈看資料。有人問他航天精神哪一條最重要,孫家棟毫不猶豫地說是「熱愛」,因為沒有熱愛,就不會有動力去埋頭苦幹、無私奉獻。

孫家棟和妻子魏素萍相伴超過60年,魏素萍原為為兒科醫生,兩人育有兩名子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錢三強牽頭研發原子彈 開創中國軍事核力量

研發核武強大中國軍事 鄧稼先只拿20元獎金

中國軍事建設功臣!錢三強奠基核事業

促加快核試步伐 于敏保中國軍事強國地位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研發「中國芯」 黃令儀年過80仍在奮戰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中國電動車的「領航員」 香港科學家陳清泉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真的會「飛」 親身體驗意外慳千萬美元研發經費

雙星定位 航天專家陳芳允為北斗奠基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吳傳玉是誰?他是新中國奧運第一人

創新先鋒

小米造車

小米造車|從無到有只需3年 雷軍:小米正式成為一家車廠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科技考古追尋塵封歷史 文少卿: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運動健兒

乒乓球員之最 馬龍擁30個世界冠軍!

影視巨星

城寨四子:信一(劉俊謙飾)、四仔(張文傑飾)、十二少(胡子彤飾)和陳洛軍(林峯飾)

《九龍城寨之圍城》邁向1億 城寨四子打死不離好兄弟

編輯推薦

「中國種不了榴槤」魔咒被打破!國產榴槤「樹上熟」 香甜飽滿不輸進口?

廣東荔枝

廣東荔枝|無懼惡劣天氣減產失收 黑科技打造「荔枝自由」

1:51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人工合成澱粉 糧食可以無中生有?

3D打印出仿真魚肉 味腥彈牙 與真魚無差別?

2:05
當代中國-科學探索-南極種菜

中國在南極建高科技菜園 每天收穫1公斤新鮮菜

多年生稻

播種1次收成4年?中國「多年生水稻」入選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當代中國-科學探索-克隆豬

全球首次!中國用AI成功克隆豬 全程由機械人操作

2:03

國策通識|高質量發展──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2:38
中國式現代化

國策通識|甚麼是「中國式現代化」?

1:58

「人間仙境」梵淨山 藏着「地球獨生子」?

2:30

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 一文認識「國家安全」

2:06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1:48

極地科考船人性化設計 「雪龍2」Wi-Fi全覆蓋 菜式不重複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全球各國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看西方霸權體系的瓦解

編輯之選

范勇鹏:超大規模人口如何實現現代化?(三之一)

地球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看「大爭之世」 500年來最深刻變局

1997年6月1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九七慶回歸香港至北京接力長跑出發

97慶回歸香港至北京接力長跑出發

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肌

  形容十分專心,我們慣常用:「專心致志」。究竟甚麼才是「專心」的至高境界呢?

  林逋的《省心錄》就給了答案。

  《省心錄》內有一句:「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肌。」意思就是,人若專心的話,會聽不到令人震驚的雷聲,也不會受到寒冷或炎熱天氣的影響,專心一意去完成工作。

  林逋是北宋著名詩人,宋仁宋在他去世後追封謚號「和靖先生」,而據歷史記載,他是一個十分專心的人。

  ...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