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17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詩經·小雅·鶴鳴》。「攻」指琢磨,意思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自己國家效力,後來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值得借鑒。
中國歷史上最混沌的時期之一,必數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不少國君便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紛紛接納別國賢能,輔助自己建功立業。秦王政起用法家信徒李斯,消滅六國,成就大業,便是一例。
李斯原為楚國上蔡人,在楚國曾任小官,後來希望幹一番大事業,便向荀子學習。雖然當時楚國實力不少,地理位置不俗,但李斯卻認為當時的楚考烈王不值得侍奉,於是西行決定到秦國游說。當時秦王政剛上任,李斯就請求當丞相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給他游說秦王政的機會。他建議用連橫之策,對抗蘇秦合縱之法。
後來,秦國因混入了韓國的間諜,貴族及大臣們紛紛建議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亦在逐客名單之列。李斯寫了出名的《諫逐客書》,力陳當中的利害關係,最終令秦王收回逐客令。李斯及後位至丞相,助秦王政統一六國。
因此,懂得善用人才,便能助己建立大業。善於接納別人意見,便能改善自己弱點,更能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