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29
中國除了人口多,還擁有超廣闊的疆域國土,比起鄰近的印度、歐洲各國等,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春運,都帶動逾30億人次在國土內的轉移,亦意味着人口和地域的挑戰,能夠克服這種難關,正是見證中國崛起,有能力創造世界奇迹。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從歷史形成百國之和
中國第二個「文明型國家」特徵,是擁有超廣闊的疆域國土,這亦是中國崛起的優勢。
中國遼闊的疆土是在漫長歷史中逐步形成,我稱為「百國之和」,是由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在今天世界版圖,俄羅斯的面積比中國大,加拿大的面積也比中國大,但這兩個國家從沒有經歷過像中國「文明型國家」意義上這種整合歷程。
印度也是個人口大國,但國土面積只有中國1/3,疆土內的整合程度也遠遠不如中國,而且很多地方的反叛力量還沒有平息,加上種姓制度阻礙了印度的人口流動和社會活力。
延伸閱讀:張維為看中國崛起 超大型人口規模的優勢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秦漢已有中央政府
中國學者錢穆曾比較古代中國、古希臘及古羅馬。他說古希臘是「有民無國」,古羅馬是「有國無民」,而古代中國是「有國有民」。古希臘是由大批規模較小、較中等的城邦組成,有些人口上千人,或一個城邦有10多萬人,但仍比中國秦漢時期一個郡縣的人口少,而且古希臘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的中央政府。
羅馬帝國常年征戰,它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有350多萬平方公里,跟中國西漢時相若。但在國家治理上,古羅馬始終沒有形成像秦漢時期那種內部的人口整合。當時中國已有戶籍制、郡縣制、編戶齊民等等,但羅馬帝國面對經濟衰退、政治動盪、日耳曼遊牧蠻族的入侵等,最後走向解體和滅亡。
延伸閱讀:張維為:我們要自信 但不要自負
中國的情況則截然不同。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推行郡縣制,奠定維持中國統一的文化和政治基礎。之後的中國雖然經歷過多次分裂,但歷代的主流政治都是尋求統一,歷代的政治制度都可以追溯到秦漢時代。正如毛澤東說過的「百代都行秦政制」,中國「大一統」的傳統,早自秦統一之後就一脈相承下來。
遼闊的統一疆域,使中國獲得絕大多數國家都難以比擬的地緣優勢和戰略縱深。中國有強大的中央政府和國防能力,使我們徹底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百餘年的「挨打」問題。中國在超大規模的國土內進行戰略布局,可以實現「西氣東輸」、高鐵「八縱八橫」等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現代工程。
張維為看中國崛起:「一帶一路」與世界接軌
對大多數國家來說,產業升級意味着產業要遷移到國外,但中國在自己內部就可以實現大規模的產業梯度轉移。一般製造業可以從發達板塊,轉移到新興板塊,但仍然留在中國,這就延長了中國製造業的生命周期。「文明型國家」形成的地緣優勢,使中國具有其他國家遠遠趕不上的「地緣輻射力」。
中國的開放政策,從沿海到沿江、沿邊、沿邊境開放,到今天「一帶一路」的倡議,把中國的邊境省份變成對外開放的前沿,特別是歐亞鐵路的建設,包括渝新歐鐵路、連雲港、義烏到歐洲的鐵路,還有正在建設中、從雲南通往東南亞的鐵路大通道,將中國與中亞、俄羅斯、歐洲和東南亞國家都連成一片。
延伸閱讀:張維為談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
中國超廣闊疆域國土其實是一個「洲」的概念,你乘飛機3小時,仍是在自己的國家內;相反在歐洲,已走了10幾個國家。你在這麼長的時間內,仍在中國境內,講中國話、吃中國菜,享受豐富的中國文化,這是少有的精彩。結合人口與地域這兩個「超」帶來的挑戰,一旦克服這種挑戰,創造的一定是世界奇迹。
舉個例子,中國的高鐵技術是世界最好的,原因是能夠應對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一個春運牽涉30多億人次,在最短時間內把最多的人口,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實現了這個突破,就是克服了眾多人口和超廣闊的疆域國土的挑戰,意味着高鐵技術適應東北的凍土、江南密集的河網和雲貴高原,那代表中國的技術肯定比其他國家更完備,亦可見證中國崛起的優勢。
(轉載自《這就是中國》第7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