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2-02
中央政法委指导拍摄的扫黑电视剧《狂飙》近期大热,播出后收视率和口碑双双“狂飙”,成为开年的爆款剧。
尽管《狂飙》在2月1日已经迎来大结局,但观众对剧集的讨论热度不减。到底剧集是如何展现中国二十年来扫黑除恶的历史进程?剧中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原型?
《狂飙》:收视口碑一骑绝尘
扫黑主题电视剧《狂飙》由张译、张颂文领衔主演,在央视八套(CCTV-8)首播当天收视率已经爆表,稳居全国第一,同时也成为独播平台爱奇艺的新“剧王”。
《狂飙》播出期间亦一直“霸占”网络热搜榜,收视率和口碑节节攀升,豆瓣评分曾高达至9.1分(满分10分),大结局播出后暂时降到8.8分。
《狂飙》讲述了以刑警安欣(张译饰)为代表的政法队伍与以高启强(张颂文饰)为代表的黑恶势力长达21年的正邪较量,被称作是“扫黑除恶斗争的回忆录”。在两大主角背后,还涵盖了从官员到基层百姓形形色色的人物,剧情饱满,看点密集。
《狂飙》展现中国扫黑二十年变迁
据《狂飙》导演、编剧徐纪周透露,“狂飙”来自毛泽东诗词“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借用诗词中“狂飙”二字来比喻电视剧中的扫黑除恶大风暴。
与此同时,剧集《狂飙》也描摹了这20年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狂飙突进的时代。
据考证,中国首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黑社会”这一概念追溯到1982年,当年深圳市颁布了《关于取缔黑社会活动的通告》。
千禧年代,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治安问题逐渐显现。因应全国犯罪发案激增,2000年12月,全国“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开展大规模全国性打击涉黑犯罪。
2006年,中央政法委部署全国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在中央成立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协调小组,并设立全国“打黑办”。
2018年,中国作出开展为期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黑办”变成“扫黑办”,不仅要打击涉黑的社会人员,更要扫除利用手中权力参与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为黑恶势力违法犯罪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黑恶势力逃避惩处的国家公职人员,也就是“保护伞”。
2021年,“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狂飙》正是选择了2000年、2006年、2021年作为时间节点,讲述高启强如何从出身市井、受人欺负的“卖鱼佬”,一步步成为只手遮天、无恶不作的“黑老大”,让观众对“什么是黑恶势力”,“为什么会存在黑恶势力”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在剧中,2000年“徐雷事件”、2006年“莽村拆迁”、2021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三个扫黑阶段环环相扣,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环境治安工作的特殊性,也呈现出了扫黑除恶之艰难。
《狂飙》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角色原型是谁?
在中央政法委指导下,《狂飙》剧组历经两年走访、取材大量真实案件进行创作,深度还原扫黑除恶一线工作场景。
剧中的角色安欣,是一位热血、正直,坚守本心的刑警。不少观众都好奇安欣在真实生活中是否有原型?
《狂飙》剧组解释是,安欣即“安心”,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安欣没有原原本本的原型,但又取材于多个真实原型,从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到检察院检察官,从一线基层民警到缉毒警察都有,集中了优秀干警的所有品质,相当于群体英雄的一个化身和缩影。
反派人物高启强的原型又是谁呢?跟安心的角色相似,高启强的原型人物也有多个。导演徐纪周提到了三个案件——黑龙江李氏三兄弟案、辽宁徐长元案和广东曾仕权案,这些案件都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破获的涉黑案件。
正是剧组将不同的真实原型浓缩到两个角色当中,让观众看到丰富精彩的人物造型和经历,也让《狂飙》的剧情,与普通民众有更多的联系,引发这股追剧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