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不忘回饋家鄉 黃文秀用生命堅守中國扶貧路

編輯︰郭曉陽

  經歷8年努力,中國扶貧工作在2020年底正式結束,接近1億人成功脫貧。在扶貧路上,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最遺憾的,不是落後於人,而是中國扶貧成功了卻無法見證成果。原廣西百坭村的駐村書記黃文秀,正是因為記掛在洪災中的村民,而不幸在回村路上被洪水沖走犧牲,無法看到百坭村今天的小康成果。

捨棄留在大城市 堅持回鄉協助中國扶貧

  「愈是困難,愈是要敢於挑戰自我!」這是黃文秀在擔任百坭村書記時候經常講的一句說話。

  2016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之後,黃文秀本應該可以有更光明的前途,留在城市工作,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本身是壯族人的黃文秀,毅然選擇了回到家鄉——廣西百色市,參與中國扶貧和協助鄉親脫貧的工作。

  從哪裏來,就到哪裏去。

  黃文秀沒有選擇留在北京,因為自己來自山區,她回去,是要把希望帶給更多鄉親父老,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而略盡綿力。

  一開始的時候,黃文秀並不是在最前線工作,但在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不久,她認為還是要在最基層出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村民。因此,黃文秀在2018年主動請纓到距離百色市200多公里以外的百坭村擔任駐村書記。

當代中國-扶貧-棄城市生活回饋家鄉黃文秀用生命堅守在扶貧路上
黃文秀(圖右)講過,很多人離開農村以後,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得有人回來,她就是那些人,她就是那些要投入中國扶貧工作的人。(網上圖片)

  當時的百坭村,一如中國最落後的貧困村落,山路崎嶇,交通不便,產業落後,人才凋零。過百戶人家,合共473人,還是生活在貧窮水平。

  這些貧困戶散居在11個不同的地點,幾乎都住在距離村委會超過10公里以上,莫說扶貧,單是要聯絡這些貧困戶,已經非常困難;而且這些貧困戶習慣了看天吃飯,對於要脫貧並不上心。

逐家逐戶走訪 探求合適的中國扶貧方案

  但愈是困難,黃文秀就愈是敢於挑戰。她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逐家逐戶的走訪;與每一個貧困戶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探索他們如何可以因地制宜,克服地理環境帶來的不足,提升生活水平,為達至中國扶貧成功而努力。

當代中國-扶貧-棄城市生活回饋家鄉黃文秀用生命堅守在扶貧路上
黃文秀每一戶貧困戶都會走訪,而且都會親自寫下每個人的要求和需要,為村民找解決的方法。(網上圖片)

  黃文秀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走訪全村,最終與村委會的同事研究出,運用村內的傳統作物——砂糖橘,作為扶貧的重點,鼓勵全村積極參與種植,提升產能。不過,作為傳統的農作物,百坭村當初就是因為種植技術不夠好,加上沒有銷路,因此村民早已放棄這種傳統作物。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使得玉成。傳統的種植不可行,黃文秀就四處拜訪,最終在百色的一間公司,請到專人來到百坭村教授專業種植砂糖橘的方法,更建立標準的果園;為了提升銷路,她又積極研究網上銷售,為村民開設百坭村電子商貿的銷售渠道,令種植和銷售同時獲得保障。

當代中國-扶貧-棄城市生活回饋家鄉黃文秀用生命堅守在扶貧路上
黃文秀生前的筆記中,都記錄了對百坭村扶貧方向的種種想法。(網上圖片)

  除了砂糖橘,在黃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陸續開始種植八角、油茶和杉木等,多元化的農作物令村民毋須再望天打卦,不少村民的年收入甚至超過10萬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扶貧工作的一個典型。

  當百坭村的村民開始真正感受到脫貧的威力的時候,黃文秀卻未能看到最終的小康畫面。

牽掛村民冒雨返村遇洪災 成中國扶貧路上的英雄

  2019年6月16日,廣西遇上大暴雨,黃文秀剛好因為周末離開了百坭村回家探望患病的父親,但因為記掛村民的安危,加上第二天要開會討論新的扶貧項目,因此黃文秀連夜趕回百坭村。

  一路上暴雨下不停,黃文秀駕車經過凌雲縣的時候,遇到山洪爆發,車輛被困在積水當中無法前行,情況非常危急。她坐在車裏,看到附近有一輛車被洪水沖走,當時,她發了一個信息給同事:「有一輛已經被水沖走,我不懂怎麼辦」。

當代中國-扶貧-棄城市生活回饋家鄉黃文秀用生命堅守在扶貧路上
在返村遭遇洪災的當天晚上,黃文秀在車裏用微信通知朋友,朋友當時「責怪」她不應走夜路,黃文秀還說希望有「改正」的機會,遺憾的這是她與朋友的最後一句對話。(網上圖片)

  最終,黃文秀的生命定格在30歲。

  在黃文秀犧牲前一個月,同事才知道他的父親生病了,但此前,黃文秀只是默默頂着父親患病的壓力,一直沒有離開過扶貧的前線工作,可惜的是,父親沒能等到她凱旋歸來。黃文秀不幸犧牲之後,接任駐村的書記都秉持她的努力,最終,百坭村在2020年內底,所有的貧困戶都成功脫貧,不少村民年收入超過10萬元,是中國扶貧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

  傾心為民,以村為家,在這場脫貧持久戰中,多少人用自己的知識和努力去幫助基層大眾,黃文秀以及每一個希望為基層百姓過上好生活的平凡英雄,都應該被歷史銘記。

當代中國-扶貧-棄城市生活回饋家鄉黃文秀用生命堅守在扶貧路上
黃文秀的家鄉是百色,位於廣西的西部,自然環境較差,但她還是義無反顧,又說扶貧工作正是他們年輕人的責任。(網上圖片)
1:27

中國醫療的平凡英雄 只收一元的鄉村醫生

北京冬奧進入倒數 百萬青年義工投身冰雪賽場

2:17

漸凍人醫生一線抗疫:用我的時間換別人的時間

小人物的春節 堅守崗位「只為他人過好年」

相關標籤
中國脫貧

中國崛起|張維為看菲律賓借鑑中國減貧經驗 見證國家扶貧成就改變世界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傑出名人

吳傳玉是誰?他是新中國奧運第一人

創新先鋒

小米造車

小米造車|從無到有只需3年 雷軍:小米正式成為一家車廠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科技考古追尋塵封歷史 文少卿: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運動健兒

乒乓球員之最 馬龍擁30個世界冠軍!

影視巨星

城寨四子:信一(劉俊謙飾)、四仔(張文傑飾)、十二少(胡子彤飾)和陳洛軍(林峯飾)

《九龍城寨之圍城》邁向1億 城寨四子打死不離好兄弟

編輯推薦

「中國種不了榴槤」魔咒被打破!國產榴槤「樹上熟」 香甜飽滿不輸進口?

廣東荔枝

廣東荔枝|無懼惡劣天氣減產失收 黑科技打造「荔枝自由」

1:51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人工合成澱粉 糧食可以無中生有?

3D打印出仿真魚肉 味腥彈牙 與真魚無差別?

2:05
當代中國-科學探索-南極種菜

中國在南極建高科技菜園 每天收穫1公斤新鮮菜

多年生稻

播種1次收成4年?中國「多年生水稻」入選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當代中國-科學探索-克隆豬

全球首次!中國用AI成功克隆豬 全程由機械人操作

2:03

國策通識|高質量發展──從「有沒有」到「好不好」

2:38
中國式現代化

國策通識|甚麼是「中國式現代化」?

1:58

「人間仙境」梵淨山 藏着「地球獨生子」?

2:30

總體國家安全觀10周年 一文認識「國家安全」

2:06

垃圾徵費|4‧22齊「走塑」 禁膠餐具外賣點算?網購棉花棒會否犯法?

1:48

極地科考船人性化設計 「雪龍2」Wi-Fi全覆蓋 菜式不重複

2:49
我們的故宮-榫卯

我們的故宮|榫卯和斗拱的關係密不可分?

全球各國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看西方霸權體系的瓦解

編輯之選

范勇鹏:超大規模人口如何實現現代化?(三之一)

地球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看「大爭之世」 500年來最深刻變局

1997年6月1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九七慶回歸香港至北京接力長跑出發

97慶回歸香港至北京接力長跑出發

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肌

  形容十分專心,我們慣常用:「專心致志」。究竟甚麼才是「專心」的至高境界呢?

  林逋的《省心錄》就給了答案。

  《省心錄》內有一句:「用心專者,不聞雷霆之震驚,寒暑之切肌。」意思就是,人若專心的話,會聽不到令人震驚的雷聲,也不會受到寒冷或炎熱天氣的影響,專心一意去完成工作。

  林逋是北宋著名詩人,宋仁宋在他去世後追封謚號「和靖先生」,而據歷史記載,他是一個十分專心的人。

  ...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