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豹忆孙中山一番话 香港土壤萌生革命思想

编辑︰黄皓颐

  孙中山在乡下的时候,因为穷,所以10岁才读书。读到12岁,他就跟随大哥去了檀香山,然后就一直读「番书」,就是我们说的英文书。然后1883年回到香港,继续就读中央书院(今为皇仁书院),读完后就读西医书。

丁新豹忆孙中山在港接受西式教育 眼光变得宽阔和远大

孙中山
仍在求学阶段的孙中山,约摄于1883年。(网上图片)

  孙中山由1883年到1892年这段期间,也就是每个人的思想最重要的形成阶段,从10多岁到20几岁的青年时代,是在香港度过,接受的也是香港的教育。

  当时的皇仁书院,教的是Maths、Geography、History,不是只有中国历史,也会教西史;也有中文、代数,其实和我们今天读的科目很相似。

  大家不要忘记,当时的中国还在举行科举考试,读“四书五经”。

  由此,你看看孙中山等人为什么可以在晚清这么出名,这么先进,就是因为他们在香港接受西式教育。他们的眼光宽阔和远大,他们看到的东西也比较多,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老朋友都是在香港读书的。

  孙中山在1923年2月20号回来香港,曾说了这样的一番话。“这次回到香港,如返到自己的家一样。因为从前是在香港读书,教育从香港得来的。从前有人问我,你在何处及如何得到革命思想?我说革命思想是从香港得来。”

  这是很直接的讲法。他从18岁到20多岁都在香港读书,所以这些思想来自香港是一点都没错。

  可以看到,香港这个地方是多么特别,可以孕育出这些特别的人。

广州中山纪念堂
若想了解更多孙中山的事迹,可以到广州中山纪念堂参观,正门前的是孙中山的铜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丁新豹回顾香港西式教育 培育首批华人精英

丁新豹忆兴中会首任会长杨衢云 香港长大言行西化却拥中国心

孙中山和杨衢云在日本东京拍摄
丁新豹表示,这张照片是1897年孙中山和杨衢云在日本东京拍摄的。杨衢云(前排左二)是坐在前面,而孙中山(后排右三)站在后面,可见杨衢云比孙中山资深,而当时杨衢云是兴中会会长。1900年,他辞任后,孙中山继任为兴中会会长。(网上图片)

  除了孙中山,近年来比较多人认识的是杨衢云。他是兴中会第一任会长。他也是在香港读书,就是在圣保罗书院。然后他在圣约瑟书院教书,后来到了沙宣洋行做副买办,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不论年纪或社会地位,都比孙中山大。

  杨衢云又成立了一个组织,叫辅仁文社,这是第一个论政的团体。

  这一班人都是在香港土壤中长大,都很西化,而且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中国心。

  1901年,清朝派密探在香港中环结志街杀了杨衢云,他被埋葬在跑马地香港坟场。

丁新豹忆谢缵泰为兴中会革命奔走 联络西方传媒正面报道革命

谢缵泰、“时局图”、第一艘飞艇“中国”号
谢缵泰参与兴中会,主要负责联络西方传媒,让他们可以正面报道革命活动。他也是中国第一艘飞艇“中国”号(右下)的设计及制作者,同时他曾针对当时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给绘画了“时局图”(右上)。(网上图片)

  谢缵泰是杨衢云的好朋友,他在澳洲学成归来,然后回到皇仁书院。

  你会发现这班人,不是读圣保罗书院,就是皇仁书院。

  谢缵泰的英文非常好,所以在兴中会革命的时候,他主要负责联络一些西方传媒,让他们可以正面报道这些革命。

  大家也知道,传媒的力量很重要。在辛亥革命之前,他们每一次搞革命,都会找一班报社的人聊天,好让他们作出正面报,明白现在不是在「搞搞震」,不是在搞暴动,我们是有理念在里面,有理念去推翻满清政府。

  当年杨衢云死了后,谢缵泰也没有兴趣再做了。后来,他和朋友办了一份报纸,名字叫做《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但当时不是叫《南华早报》,而是因为当时还是清朝,所以就叫做《南清早报》。

  新闻自由也是很重要的。这些人可以孕育出这么好的思想,就是因为当时香港有很好的传媒等等。

  《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的香港第一份华资报章)的编辑王韬,曾写过很多社论,所以接触了很多资讯,都是内地人接触不到的。

  由此,解释了为什么这班人的思想这么厉害。(八之三)

  延伸阅读:丁新豹看南京条约影响深远 香港为何变成中西汇流窗口?

  (转载自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历史文化学堂──和谐与矛盾:论清末至中共建国前的中港关系》专题讲座@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相关标签
佛山祖庙

大湾区历史|丁新豹看佛山陶器扬名中外 武术家黄飞鸿叶问显赫有名

粤剧、云吞面、广彩

大湾区历史|丁新豹看广式变港式 粤剧云吞面广彩都有份

香港大学

丁新豹回顾香港大学是为中国而建立

道济会堂

丁新豹忆基督教跟革命的关系密切?

容闳、伍廷芳、何启

丁新豹回顾香港西式教育 培育首批华人精英

1870-1880年香港

丁新豹看南京条约影响深远 香港为何变成中西汇流窗口?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全球各国
张维为

张维为看西方霸权体系的瓦解

地球
金灿荣

金灿荣看“大争之世” 500年来最深刻变局

编辑之选

中国政治文明为何是独一份的存在?

农田、货柜船
温铁军

温铁军从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

坐在轮椅的人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欣赏别人的幸福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共同富裕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国扩大经济共同体成关键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景点阿斗寨|刘禅为何被百姓奉为“花神”?

澳门、中山、珠海
丁新豹

大湾区历史|丁新豹忆澳门最早接触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湾人才辈出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WeChat